退休教師遍踏重慶拯救蜀繡工藝品
發布(bu)日期:2016-09-09 17:05:10 訪問次數:2033

祝金國在展示他收藏的帳簾,上面有他珍愛的民間蜀繡精品 本報資料圖本報訊(記者 杜玉飛)“這些蜀繡反映了歷史的原貌,其他東西是不能替代的,我們要給后人保存一些。”昨日,巴南某校退休老師祝金國說,積累到一定數量后,他會把自己收藏的民間蜀繡珍品、絕品巡回展出。據介紹,祝金國從2001年起,歷時3年,走遍了巴南區各個鄉鎮以及萬盛、綦江、南川一些地方,共收集了200余件民間蜀繡,其中一些被收藏專家稱為絕品。
背著背簍挨家挨戶收古董
祝金國今年61歲,原是魚洞二小的美術教師。2001年,一個偶然的機會,他參加巴南區收藏家協會組織的一次展覽,他痛心的發現,展品數量不多,而且很多是贗品。教美術的他萌生了一個想法,就是去民間尤其是農村去收集原滋原味的藝術品。
從2001年開始,祝金國利用雙休日走鄉串戶,有時一天要步行10余個小時,走50多公里路,他主要收集瓷器、木器以及蜀繡,其中他最愛蜀繡,“蜀繡藝術的精髓來源于民間。”農村的育兒袋(背小孩用的)、枕頂繡品、“3寸金蓮”繡花鞋、帳簾、荷包以及繡花帽等,無不包含著古時勞動人民特別是婦女的心血。3年下來,他收集了200余件蜀繡。
光是收購就花費了近萬元錢。“我背簍都背爛了3個。”祝金國自豪地說,現在已經沒有人愿意坐一兩個月繡一件東西了,這些都是絕品。
從喜歡到立志拯救民間蜀繡
作為美術教師,祝金國剛開始只是抱著一種喜歡的態度,“蜀繡反映了一種文化底蘊和藝術內涵。”祝金國講,通過這些蜀繡品可以看到前人是怎樣勞動、巴渝文化到底是怎么樣的。
慢慢地,當發現這種民間蜀繡品瀕臨滅絕的時候,祝開始在內心深處升騰出一種責任感,那就是繼續下去,拯救這些文化珍品。
每次收購到蜀繡品,祝金國會把他的手洗干凈,然后采取一些防蛀措施。
據巴南區收藏家協會一位負責人透露,祝金國目前有20余雙“三寸金蓮”繡花鞋,數量是私人收藏者中最多的,祝金國根據鞋底針法的不同,辨別屬于明代還是清代。
祝金國對自己的收藏也小有成就感,去年他把這些“寶貝”拿到巴南職中以及四川美術學院展覽,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和喜愛。祝金國說,一雙繡花鞋至少需要花費整整一個月時間才能完成,而且相當具有工藝性,代表著古代的蜀繡文化。
他會把藏品拿出來展覽
有些蜀繡祝金國不懂,在兩頂小孩戴的帽子上,前面均掛著5塊玉,中間那塊玉都是雕著一個佛像,其余4塊玉其中一頂雕著“長命富貴”四個字的繁體字,而另一頂4塊玉上則畫著不同的圖案。在一件衣服前面,繡著三個人物,其中一個是“壽星”人物圖案,另兩個是戴著“官帽子”的人物圖案,“可能是象征著‘福祿壽’吧。”祝金國猜測,這需要文史專家來解釋。
在一幅帳簾上,中間繡著“麒麟送子”,兩邊還有書、戟、棋盤、花瓶等。
祝金國說,可能是新婚夫婦的帳簾,預祝著將來的孩子能文能武,琴棋書畫都會。這幅帳簾是他花300余元在一個村民那兒買的,“再不買來的話,可能會被蟲蛀掉,我覺得這是一種犯罪。”
祝金國告訴記者,再收集一些,他會把這些民間蜀繡精品拿出展覽,讓現在的年輕人來感受一下民間蜀繡反映的巴渝文化。(獎勵報料人熊先生80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