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繡產業近代史
發布日期:2016-09-13 09:37:35 訪問次(ci)數:2278

發展到清代,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,即由分散于民間的閨閣女紅發展到專業刺繡人員和小型刺繡作坊,并為刺繡行業的產生創造了條件。
西漢文學家揚雄曾在《蜀都賦》中,高度贊揚蜀地的精湛技藝:“若揮錦布繡,望芒兮無幅”,“錦繡”之說源于此。文章充分展示了當時成都“揮肱織錦,展帛刺繡”的精彩場面,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記載蜀地有繡的文獻。以后中國的各個時期,都有關于蜀繡的歷史記載,蜀繡發展到清代,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,即由分散于民間的閨閣女紅發展到專業刺繡人員和小型刺繡作坊,并為刺繡行業的產生創造了條件。
清道光年間(公元1830年前后),為適應刺繡業的發展,成都地區成立了刺繡的領導機構“三皇神會”。這個神會由鋪(店主)、料(領工)、師(工人)組成,制定了奉祀條規、維護行業利益、調解行業內部糾紛的條例,繡工則逐步形成三個刺繡業別:一、穿貨,以生產霞披、挽袖為主;二、行頭,以專制劇裝、神袍為主;三、燈彩,專做紅白喜事用的圍屏、彩帳等。穿貨業發展較快,品種逐漸增多,產量增大,技藝不斷提高,出現了平金、打子、拉絲、平繡等技術。1903年(光緒二十九年),在四川勸業道臺沈榮坤、周孝懷的先后主持下,成立了“四川省勸工總局”。總局內有刺繡人員60余人。繡工們一起研究刺繡技藝和圖案設計,創造新針法,增強蜀繡的表現力,勸工局生產的繡品細微精美,風格突出,大量作為貢品,供皇室享用。在勸工局的影響下,民間三槐樹街王松軒女士自制彩線,采用名人畫稿,繡工精巧,很受歡迎。她的繡品雖高于官價,但被人爭相購買。辛亥革命后,清王朝被推翻,破除了舊的服飾制度。因此,刺繡行業發生了很大變動,刺繡人員不得不轉向改做民間大眾化的日用品,如被面、枕套、罩檐、門簾、彩帳、壽裙、壽衣等。兼營欣賞品的店鋪也有十余家,主要產品有佛像、鸚鵡、鄭板橋的竹石以及人物等。在色彩上有了很大變化,改變了過去大紅大綠的色彩。當時蜀繡產品覆蓋面較大,不僅占領了省內市場,而且還大量銷向省外,刺繡人員也相應增多,僅成都就開設店鋪60余家,專業刺繡人員一千令人。
抗日戰爭期間,廣東、江蘇、湖南等省相繼淪陷以后,成都成了西南大后方,繡品主要靠成都供應,因而蜀繡產品供不應求。這個時期不僅專業刺繡人員增多,而且川西平原的農村發展起數以萬計的副業繡工。抗日戰爭勝利后,國內陷入內戰,通貨膨脹,被面需求量突然增大,資方為牟取暴利,偷工減科,粗制濫造,并采取壓低工資等手段來爭奪市場,增大產量,因此在川西農村迅速發展的廉價繡工,人數多達兩三萬人。農村低廉繡工的涌現,危及了專業人員的生計,迫使大量繡工改行。到解放前夕,成都僅有經營承包店主100人左右,專業繡工90余人。
解放后,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,得到了(le)恢(hui)復(fu)和發(fa)(fa)展(zhan)。1951年成立(li)了(le)公私合(he)營刺繡(xiu)廠,1956年在合(he)作化高潮中轉(zhuan)為(wei)(wei)集體所有制(zhi)三個合(he)作社(she)(she)。1961年三個蜀(shu)(shu)繡(xiu)合(he)作社(she)(she)合(he)并為(wei)(wei)成都市蜀(shu)(shu)繡(xiu)廠。為(wei)(wei)保護、發(fa)(fa)展(zhan)、發(fa)(fa)掘民(min)族工藝,黨和政府大力扶持蜀(shu)(shu)繡(xiu)生產(chan)。使(shi)蜀(shu)(shu)繡(xiu)藝人在繼(ji)承傳統的基礎(chu)上,技藝有了(le)較大的提高,繡(xiu)制(zhi)了(le)一批優(you)秀作品,十年浩劫,刺繡(xiu)生產(chan)全部(bu)停止繡(xiu)工改(gai)行生產(chan)鋁瓢等。七十年代(dai),蜀(shu)(shu)繡(xiu)開始恢(hui)復(fu)生產(chan)。改(gai)革開放后,進(jin)入了一個(ge)新的發展時期(qi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