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蜀繡資訊 > 公司新聞

"國之瑰寶"名揚中外 蜀繡的"故鄉"就在重慶

發布(bu)日期:2016-09-14 09:58:36 訪問次數:2239

    1971年,國畫大師蘇葆禎來到重慶挑花廠下放勞動,跟著李尚余學繡花,尊稱他為師傅。李尚余是廠里的業務骨干,見一個大知識分子這樣好學,便真心實意地向他傳授技藝。日子一長,兩人以兄弟相稱,藝術上也互相促進,蘇葆禎畫葡萄,李尚余就用絲線繡出來。“蘇葡萄”晶亮鮮活,富有質感,引得蘇教授嘖嘖稱奇,對李尚余說:“你的葡萄比我的葡萄更好看啊!”這幅“葡萄”很快作為國禮被外交部訂購,后來到了美國,為蜀繡贏得了世界聲譽。 

    其實(shi)蜀繡(xiu)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經充當了外交使命。現藏于重慶西南大學博物館的一幅名為《雙冠圖片》的蜀繡作品,經專家考證制作于北宋時期。該繡品上所鈐“明昌御覽”玉璽,表明是南宋朝廷贈給金國皇帝(明昌為金章宗年號)的禮物。這也是現存于世的最早的蜀繡作品。 

    而現藏于(yu)重慶(qing)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兩件作品,也為蜀繡在重慶的傳承史給予了佐證。一件是江北城明玉珍墓出土的明玉珍龍袍,一件是原存于石柱縣秦良玉家廟的秦良玉錦袍。龍袍和錦袍上刺繡的龍紋、蟒紋、云紋、如意紋和寶相紋,工藝十分成熟,說明重慶的蜀繡工藝對整個巴蜀地區民間服飾文化影響至深。 

    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,蜀繡一直有川東、川西兩個流派,其技藝和風格都有明顯區別。蜀人文雅溫和,循規蹈矩;巴人好勇斗狠,不拘一格。表現在蜀繡工藝上,則是川西繡品的精致典雅和題材風格的中規中矩;重慶的蜀繡粗獷大膽,選題風格別出心裁。農民起義領袖明玉珍在重慶建立大夏國,公開與元朝統治者對抗,毫無顧忌地在自己的朝服上繡上龍紋。女將軍秦良玉的戰袍上不繡花草魚蟲,而是云龍與火焰,其豪放大氣不輸于男子。 

    清代至民國時期,重慶地區的蜀繡工藝更臻完美,出現了盛輝成、穆華平、秦萬鑫、文學良等一批大師。20世紀50~70年代,以林茂森、邱必亮、王清云為代表的重慶蜀繡工藝師,則有《八仙圖》、《關圣君像》、《毛主席去安源》等大型作品傳世,為蜀繡續寫著輝煌。 

    當代蜀繡代表性傳承人康寧,一個文弱秀氣的重慶女子,以一幅雙面異形異彩繡《謎》震驚世界。在2007年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世界工藝美術大展上,康寧拿出的這幅作品,在薄如蟬翼的絲絹兩面分別繡出不同的形象和色彩——一面是一位美麗的古代仕女,另一面卻駭然見到一具坐姿相同但方向相反的骷髏,表達了工藝師對于人生的獨特思考。 

    正是由李(li)尚余、康(kang)寧(ning)和(he)以(yi)(yi)開(kai)辦“胡(hu)大(da)媽蜀(shu)繡(xiu)坊”知名的胡(hu)惠琴(qin)(qin),以(yi)(yi)及他們的眾(zhong)多弟子,把重慶(qing)(qing)的蜀(shu)繡(xiu)傳統(tong)保存(cun)下來,成(cheng)為(wei)(wei)今(jin)日重慶(qing)(qing)最具(ju)特色的活(huo)態文(wen)化(hua)(hua)代(dai)表(biao)作(zuo)。2008年,國(guo)務院將蜀(shu)繡(xiu)(重慶(qing)(qing)市渝中區)列入第二批國(guo)家級非(fei)物質文(wen)化(hua)(hua)遺(yi)產名錄(lu),康(kang)寧(ning)和(he)李(li)尚余、胡(hu)惠琴(qin)(qin)分別被授(shou)予國(guo)家級和(he)重慶(qing)(qing)市代(dai)表(biao)性傳承(cheng)人證書。重慶(qing)(qing)作(zuo)為(wei)(wei)蜀(shu)繡(xiu)故鄉和(he)傳承(cheng)地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確認(ren)。
二維碼
QQ
電話
13980803583
郵件
jinmaxiu@163.com
地址
浣花香大廈7樓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