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蜀繡資訊 > 公司新聞

蜀繡傳承人孟德芝大師

發(fa)布日(ri)期:2016-09-14 10:27:35 訪(fang)問次(ci)數:6339

蜀繡傳承人孟德芝大師
        孟德芝簡介
  1961年3月生,成都人,中共黨員。現任
成都蜀(shu)繡工藝品有(you)限公(gong)司總經理。從事蜀繡技藝創作、研究30年。先后榮獲成都市勞動模范、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、全國工藝美術行業優秀技藝人員、四川省十大民間技藝杰出傳承人、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、中國民間文化品牌藝術家、四川省德藝雙馨工作者、成都市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。現為成都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刺繡專家。
  一個春意盎然的下午,暖陽高照,記者如約采訪了蜀繡傳承人孟德芝女士。孟德芝給記者的印象是人如其名。“德”才兼備,“芝”(知)性高雅。清秀的臉頰,精致的五官,一頭微卷的秀發自然的飄逸在雙肩。初見時,估計她的年齡在35歲上下,問后才知,其容貌與實際年齡相差甚遠,頗顯年輕。請教她保養“年輕”的秘訣,笑答:“每天對著蜀繡這種美麗的事物,眼里全是漂亮的東西,人自然也會受些影響,略顯年輕了。”
  鏡頭切片一
  年輕的母親料理完家務后,在繃架旁落坐,拾起繡花針正準備刺繡,就發現繡布上的異樣。她看了看坐在門檻上,手里拿著連環畫,眼睛卻不時往這邊偷瞟的小女孩,微笑著搖搖頭,暗自說道:“這孩子,又玩針……”
  繡針彩線 伴童年
  1962年的春天,草長鶯飛,花紅柳綠。輕柔的陽光,透過土墻外那棵百歲老槐樹茂密的枝葉,星星點點地灑在一戶農家小脘的泥地上。小院靠近老槐樹的墻角,一位女子坐在繃架旁,微低著頭,指間捻著一枚繡花針,專心致志地在繡布上飛針走線。離女子不遠處的地上,放著個竹編搖籃,籃中一個約摸一歲左右的孩子正在酣睡,甜甜的笑容掛在臉上,許是正做著個美美的夢。
  一陣微風輕拂而過,帶來淡淡的涼意和春天泥土中特有的清香,女子的衣袖也隨風而動,一片葉子從老槐樹上掉下,在空中打著旋兒,不偏不巧,剛好落到孩子的臉上。孩子睜開了雙眼,許是極不樂意落葉打斷了自己的美夢,她“哇……”的一聲啼哭起來。刺繡女子慌忙放下指間的針線,側身彎腰,抱起正在啼哭的孩子。一邊用手輕拍孩子的后背,一邊指著繡布道:”小芝芝,不哭啦,看媽媽繡的花花……”孩子似乎聽懂了女子的話,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望去,目光落在繡布中一朵即將完工的芙蓉花上,停止了啼哭。她學著母親的樣子,伸出小手指著繡布,嘴里咿咿呀呀起來,好似在對這件作品發表著自己的看法。女子望著孩子,滿意地笑了:“咱芝芝就是能干,都會幫媽媽看花花好不好看了,長大后,一定比媽媽繡得還好,繡好多好多漂亮的花……”刺繡女子也許不曾料到,這句原本只是逗孩子的話,多年以后,卻真的靈驗了。
  對蜀繡的記憶,孟德芝說可以追溯到自己的童年。如果胎兒是有記憶的,那么可以追溯到自己在母親腹中的日子。若從家史來看,蜀繡的記憶在家族中可以連上好幾輩,很多年。她清楚地記得小時候,母親包世群在被人夸獎刺繡技藝高超時,總忘不了對外婆唐正英感激幾句,大致意思是,自己的刺繡技藝都是緣自母親的真傳。外婆唐正英的繡藝又是從何學來,孟德芝并未向記者提及,估計應該也是繼承了上一輩的技藝吧。如此看來,孟德芝出生在一個與針線有著不解之緣的刺繡世家。
  小時候的孟德芝似乎天生就對刺繡有種偏愛,母親刺繡的身旁總有她小小的身影,她喜歡看那枚小小的繡針在繡布間上下穿梭,來回跳動時的姿態;也喜歡看那些五彩續紛的彩絲,隨著母親指間的繡針在空中飛舞的影子。小小的她曾問過母親這是在做什么?母親告訴她,這是在刺繡。那時的小德芝還不太明白“刺繡”的含義,但她知道,每次布上的花紋變得最好看時,母親便會從繃架上取下繡布。次日,自己的荷包里便會多出幾粒甜甜的糖果,而家中的繃架上,會重新繃上塊嶄新的白布,母親又會在上面飛針走線,繡出美麗的花紋來。
  每個孩子在遇到喜歡的事情時總想親自試試。天天圍著繃架轉的小德芝,終于在某日乘母親離開繃架的隙間,偷偷拿起繡花針,在繡布上刺了一針后,迅速“逃離”現場,躲在門縫后看母親回來時的反應。果然,母親在重新拿起針時便發現了異狀。也猜到是小德芝干的—于是把她叫來責備了幾句,內容大約與年齡太小,玩針很危險之類有關。不過從那時起,家里繡布上就常留下小德芝的“杰作”了。
  隨著在繡布上偷偷刺繡之事,總被母親發現,到偶爾一兩次逃脫母親慧眼。成為自己留在母親作品中的得意之作,日子也一頁頁翻走。孟德芝漸漸長大。從小學到中學,轉眼到了1979年高考的日子。
        鏡頭切片二
  1979年年底,在成都蜀繡廠的初級繡工房里。一群十八九歲的女孩子正安靜地坐在自己的工位上。一張大木桌上,放著十幾張繡好的作品,一位老師模樣的長者,站在木桌旁。低著頭,認真地看著每幅作品。突然。他抬起頭來,慈祥的目光來回掃視了女孩子們一番,最后停在孟德芝的臉上,他面帶微笑大聲的講道:“本次比賽一等獎獲得者,孟德芝!”,頓時整個工房響起一片掌聲。女孩子們都向孟德芝投來佩服的目光。
  初學繡藝 顯天賦
  1979年,對孟德芝而言,注定是非常特殊一年。這一年載著她高考前的夢想與深夜小燈前清瘦的身影;也裝著她高考落榜后的失落與踏上刺繡之路的憧憬。
  學生時代的孟德芝,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。深受同學、老師的喜愛,那時的她對老師有著深深的崇拜,她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當老師,向學生們傳授文化知識,教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。帶著這個夢想。高考前她在填寫志愿時,毫無猶豫地寫上了師范院校。不久,高考結束了,和其它同學一樣,孟德芝在家忐忑不安地等待著成績的公布,她知道自己的成績雖說在班上是數一數二,但1978年正值全國恢復高考的第二年,想考上大學,也并非易事。很快。高考成績公布了。全班僅有兩位學生上分數線,孟德芝位列其中,還是班上的第一名,她非常高興,憧憬自己即將踏進“象牙塔”,實現教師夢,可惜,事與愿違,因為高考志愿的原因,孟德芝最終意外落榜,她感到非常的失落和彷徨。
  也許一切都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,孟德芝的教師夢雖然破滅了,卻換來了一份她與蜀繡的不解之緣。
  同一年秋天,身為成都蜀繡廠高級繡工的母親退休了,沒有考上大學的孟德芝,以頂替母親的身份,成為成都蜀繡廠的一名新繡工,師從當時蜀繡界著名的蜀繡大師肖福興,全面學習刺繡技藝。對恩師肖福興的印象,孟德芝說,師父的手很大,刺繡時,小小的繡花針在他手中像隱身了般,只見五彩的絲線在他靈巧的指間飛舞,卻不見針。初進廠時,見到這個高高大大的男師父時,她曾感到無比驚奇,她覺得,繡針是屬于女人的專利,男人怎么可能繡得好花呢?不過,在看了師父的刺繡作品后,她除了佩服得五體投地之外,還盼望著有一天,自己也能練就出和師父一樣的高超技藝。
  也許是小時候,在母親的影響下,孟德芝對蜀繡耳濡目染,早早便有興趣了;也許是家族的遺傳,讓她天生就有刺繡的天賦。初進蜀繡廠的孟德芝,很快便在刺繡技藝上展示出自己過人的天賦。她悟性極高,興趣濃厚,學習又刻苦,刺繡技藝突飛猛進,迅速成為同批新繡工中的佼佼者,刺繡的第二件作品,就獲得新繡工繡藝比賽的一等獎,很快便成了師父肖福興的得意弟子。
  1981年,是孟德芝頗為自豪的一年。她與蜀繡廠的其它幾名大師級繡工一起,參與了大型雙面繡“芙蓉鯉魚”蜀繡的繡制工作,這件藝術品繡成后,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至今。這一年,孟德芝還不到20歲,在蜀繡廠工作剛好兩年。
二維碼
QQ
電話
13980803583
郵件
jinmaxiu@163.com
地址
浣花香大廈7樓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