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蜀繡資訊 > 行業新聞

中國名繡之四川蜀繡

發(fa)布日期:2016-09-09 16:11:09 訪(fang)問(wen)次數:3472

中國名繡之四川蜀繡
  現在生產的蜀繡(xiu),主要以欣賞品為主,最為著名的要數《鯉魚》、《熊貓》、《仕女》、《葡萄》等繡屏。好些作品都是國畫家與蜀繡藝人緊密合作的結晶。例如蘇葆貞是著名的國畫家,從藝43年的刺繡老藝人胡惠琴是蜀繡界大師。胡惠琴的刺繡作品《碩果豐盈》就取材于蘇葆貞的《籃子葡萄》,她用了十幾種針法來繡制。繡屏里,串串葡萄粒粒晶瑩,不管從什么方向、角度觀看,它都發出鮮艷生動的光彩。
  蜀繡,這一既可以繡制被面、枕套供人們使用,也可以繡制畫屏、條屏供人們觀賞的民間工藝,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。不過,想到它繁多的針法、艱難的繡工、美麗的畫面,有多少人舍得“實用”這早在晉代(265—420)就被稱為 “蜀中之寶”的精美藝術品呢?
  梁張率《繡賦》有云:尋造物之巧妙,固飾化于百工……顧影自媚,窺鏡自憐,極車馬之光飾,盡衣裳之妊妍……言繡之技,繡之情,繡之美,非女兒之作不能形容如此。若沒有女工的刺繡印象,又焉能領略繡繃花鳥逐時新,活色生香可奪真的閨中情景及感受金針銀腳從人看,愿度鴛鴦滿世間(清樊樊山《憶繡》詩)的兒女情懷。
  四川蜀繡的刺繡工場遠不是過去小姐繡樓的情調,也非慵線懶針,作為一門古老工藝,蜀繡以其獨特的技法(如雙面繡、雙面異色異形異針法的三異繡)與富于濃郁地方特色的圖案(如芙蓉鯉魚、竹林馬雞、山水熊貓花鳥人物等)受東西方人青睞,因是商品而能購得,因是工藝品而能蘊含并傳導民間文化,這又是蜀繡及其愛家的幸事。
  進入新世紀后,科學技術迅猛發展,電腦繡花充斥市場。隨處可見人們身上、包上都有電腦刺繡的圖案,既經濟又美觀。誰還會費時費力去搞個蜀繡圖案在身上呢?加之蜀繡老藝人眼睛都已經不好使喚了,年青姑娘又不愿意學,也沒那耐心坐得住。所以我們四川這一民族民間藝術瑰寶就面臨失傳、絕跡的境地。

  在被稱作“天府之國”的四川省,有一門傳承了2000多年的古老手工藝。
  自古以來,“天府之國”山靈水秀,物產豐盛。生活在這片秀美土地上的巴蜀女兒們,吸日月山川之精氣,受春花秋葉之浸潤,年年歲歲,飛針走線,繡出了一朵色調柔和而高貴、風格精致而瀟灑的民間藝術瑰寶——蜀繡。
  蜀繡,與蘇繡、湘繡、粵繡并列為中國四大名繡,它以明麗清秀的色彩,水墨國畫的格調,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韻,被譽為“東方藝術明珠”。
  蜀繡又稱川繡,其產地主要集中于成都、重慶、溫江、郫縣等地。在中國民間手工刺繡中,蜀繡的歷史非常悠久。早在漢代,蜀繡就已譽滿天下,漢朝政府還在成都專門設置了“錦官”進行管理。到了宋代,蜀繡的發展突飛猛進,刺繡的技藝日見精巧。現存的一件南宋時的蜀繡掛屏,繡工就非常精致細膩。清代時蜀繡已形成專業生產,成都市內已有很多繡鋪,繪畫、刺繡高手云集,精美的繡品紛紛問世。蜀繡被譽為“天下無雙之物”。
  蜀地自古盛產絲綢,成都曾是南絲綢之路的起點。蜀繡以本地產的綢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,運用獨特的繡技,繡制被面、枕套、衣、鞋和畫屏等等。
  蜀繡比較難學,因為它的針法和技巧獨特而復雜,僅針法就有12大類、132種,是四大名繡中最為豐富的。這些針法交替使用,變化多端,不同的針法有不同的表現力和效果,每一針都相當講究。蜀繡著名的傳統產品“芙蓉鯉魚”,僅一條鯉魚就要用30多種針法。另外,蜀繡還有一些它獨特的技法,以“雙面異彩”為例,繡時必須同時操作兩枚繡針,同時走線,其方向、順序和力度不能有一點偏差,如果走錯一針,整幅蜀繡很可能就前功盡棄。
  蜀繡的題材豐富繁多,有來自戲曲和民間流行的傳奇故事,如穆桂英征戰、八仙過海、麒麟送子等,有表示愛情的鴛鴦戲水,表示富貴的鳳凰牡丹,表示長壽的松柏仙鶴等。



  蜀繡這一傳統工藝的發展,還時常得到畫家的大力支持,中國古代一些優秀的山水畫家給蜀繡提供了不少刺繡題材,如鄭板橋的竹石、蘇東坡的怪石。蜀繡有一大特色,就是才高八斗的畫家和技藝高超的刺繡藝人攜手推出蜀繡珍品。《薛濤制箋圖》繡屏,就是著名畫家趙蘊玉(1916—2003)提供繡稿,由刺繡工藝師加工再創造的一幅佳作。
  雙面異形異彩繡是蜀繡中技術難度很高的刺繡,“雙面異形異彩”指絲綢正反兩面的圖案和顏色都不同。繡屏《文君聽琴》取材于歷史上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,正面繡的是卓文君在簾外傾聽簾內的司馬相如彈琴的畫面,而在繡屏的反面則是司馬相如在簾內彈琴,卓文君在簾外傾聽,巧妙之處是正面的卓文君的背面就是司馬相如,正面的司馬相如的背面就是卓文君。兩面結合得惟妙惟肖,天衣無縫。蜀繡藝人康寧女士的雙面繡《迷》也是一幅佳作。《迷》從正面看是一個靚麗的古代美女圖,反過來看則是一個骷髏。康女士繡這幅畫花了一年多的時間,扎了十萬多針。
  現在生產的蜀繡,主要以欣賞品為主,最為著名的要數《鯉魚》、《熊貓》、《仕女》、《葡萄》等繡屏。好些作品都是國畫家與蜀繡藝人緊密合作的結晶。例如蘇葆貞是著名的國畫家,從藝43年的刺繡老藝人胡惠琴是蜀繡界大師。胡惠琴的刺繡作品《碩果豐盈》就取材于蘇葆貞的《籃子葡萄》,她用了十幾種針法來繡制。繡屏里,串串葡萄粒粒晶瑩,不管從什么方向、角度觀看,它都發出鮮艷生動的光彩。
  蜀繡,這一既可以繡制被面、枕套供人們使用,也可以繡制畫屏、條屏供人們觀賞的民間工藝,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。不過,想到它繁多的針法、艱難的繡工、美麗的畫面,有多少人舍得“實用”這早在晉代(265—420)就被稱為 “蜀中之寶”的精美藝術品呢?
  梁張率《繡賦》有云:尋造物之巧妙,固飾化于百工……顧影自媚,窺鏡自憐,極車馬之光飾,盡衣裳之妊妍……言繡之技,繡之情,繡之美,非女兒之作不能形容如此。若沒有女工的刺繡印象,又焉能領略繡繃花鳥逐時新,活色生香可奪真的閨中情景及感受金針銀腳從人看,愿度鴛鴦滿世間(清樊樊山《憶繡》詩)的兒女情懷。
  四川蜀繡的刺繡工場遠不是過去小姐繡樓的情調,也非慵線懶針,作為一門古老工藝,蜀繡以其獨特的技法(如雙面繡、雙面異色異形異針法的三異繡)與富于濃郁地方特色的圖案(如芙蓉鯉魚、竹林馬雞、山水熊貓花鳥人物等)受東西方人青睞,因是商品而能購得,因是工藝品而能蘊含并傳導民間文化,這又是蜀繡及其愛家的幸事。
  進入新世紀后,科學技術迅猛發展,電腦繡花充斥市場。隨處可見人們身上、包上都有電腦刺繡的圖案,既經濟又美觀。誰還會費時費力去搞個蜀繡圖案在身上呢?加之蜀繡老藝人眼睛都已經不好使喚了,年青姑娘又不愿意學,也沒那耐心坐得住。所以我們四川這一民族民間藝術瑰寶就面臨失傳、絕跡的境地。
二維碼
QQ
電話
13980803583
郵件
jinmaxiu@163.com
地址
浣花香大廈7樓
頂部